您好,欢迎来到湖北人力资源中心党员之家! [登录] [身份验证]

党委

当前位置: 网上党校

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立场


时间:2024年04月07日 17:07
作者:管理员
来源:方阵网
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立场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深刻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了谁”“依靠谁”“由谁评判”等问题,蕴含坚定的人民立场。

价值追求:承继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为民理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彰显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人民至上既是实践原点,也是理论基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文化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着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鲜明的人民性品格。

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主线,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深刻回答了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在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同时,主张广泛凝聚社会共识,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彰显着深厚的为民情怀。

创作导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既体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客观规律认识的真理性,又体现为新的起点上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实践指导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不竭动力。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要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人民群众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搭建更为广阔的文化交流平台,充分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习近平文化思想主张推动文化创新创造与繁荣发展必须扎根于人民生活的沃土。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根本立场,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各领域。因此,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创作导向,以人民为创作主体和服务主体,不断探索完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新思路、新方法,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实践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文化建设,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实践要求。

要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从来不代表任何团体或任何特权阶层利益,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只有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权,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才能保证文化事业的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要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文化创作要反映人民的真实生活,文化形式要采取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文化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要以优秀文化作品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建设成效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文化建设成效如何,人民是最终评判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成果评判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作者单位:辽宁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本文为2023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原创性贡献研究”(L23BKS00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