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湖北人力资源中心党员之家! [登录] [身份验证]

党委

当前位置: 组织生活

为人民做学问 为时代献精品


时间:2019年09月06日 10:50
作者:管理员
来源:方阵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做好新形势下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根本遵循。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紧跟时代潮流,坚持为人民做学问,为时代献精品,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第一,记录新时代、投身新时代,与时代同步、与时代同行。当今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各种政治思潮激荡,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面临严峻挑战。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和国际难民潮等压力下,传统国际格局破裂重组,西方政治世界出现裂痕。一些西方国家为转移矛盾,极力寻找外部敌人,以图弥合国内矛盾,拉近国际盟友。近期有国际媒体称,西式民主已死,西方政治失去方向,陷入失序和混乱之中。在西方政治分裂与衰落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的对比很好地诠释了世界正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古往今来,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复兴,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外交、科技力量等硬实力的提高,也必然伴随着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软实力的提升。在世界的东方,中国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稳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超越了西方大国“零和竞争”和唯我独尊的逻辑思维定式,获得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响应。中国成就、中国之道犹如耀眼明星愈发瞩目,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目光。

今年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欣逢盛世,新时代的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应用笔尖去记录新时代、拥抱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奉献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义不容辞,热烈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全面总结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

第二,坚守中国立场、拓宽世界视野,多出自主性、独创性、集成性和原创性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希望大家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新时代为我们对外讲述中国思想、中国道路、中国方案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国际条件。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着巨大挑战:首先是需要冲破几百年来形成的西方话语霸权和重围,其次是遭遇当下愈发焦虑恐慌的西方世界的抵制和诋毁,最后是中国发展需要真正做到“内外兼修”,在精神文化和战略思维等方面不断提升。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制度、价值观和以此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在各种衡量标准中,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充分认识和精心谋划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推动其更好地“走出去”,已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任务。新时代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积极回应时代要求,以提升原创能力为出发点,不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守正出新,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

第三,为人民做学问,奉献时代精品和传世佳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这一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实践是理论研究的丰厚土壤和不竭源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把论文写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

我们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长期以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与党和人民的期望相比,与中国的综合国力相比,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论文大国,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从业者人数众多,但多少年来,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相比,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不足。如同文化文艺领域一样,存在有高原、缺高峰,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现象。

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其中存在的“不明、不高、不强、不足、不够、不全、不良、不实”等“八大不足”,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等,还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两大缺憾”。总体来讲,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服务党和国家、服务社会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研究人数、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排在前列,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不仅如此,一些方面还沾染了“大干快上”等浮躁风气,说大话、讲空话等现象多有出现,更阻碍了社科整体水平的提升。另外,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近几年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和载体,智库建设正在中国形成热潮。这轮“智库热”在总体上增强了社科领域的思想深度以及社科学者建言献策的广度,但与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和期待仍有差距,问题不少。如“智库热”背后出现了有用成果短缺,“库”多“智”少的现象。一些地方的智库建设,往往热衷于搭台子、挂牌子、拉场子、铺摊子、请名人,忽视了智库自身建设和内功修炼。一些智库研究脱离实际、坐而论道,“好看但不中用”。有的智库专家单纯追求所谓社会影响力和媒体影响力,忽视为民立言、为政府献策之根本。

上述种种现象阻碍了哲学社会科学与时代同发展。如果不认真对待,结果会是理论探索落后于实践创新,科研创新落后于政治和政策,学术研究落后于鲜活的生活。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倍努力,不断在解决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此,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尤其应强调质量为先,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也应勇于“自我革命”,在资源配置、学科设立和知识生产领域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关停并转”等方式,补短板、调结构继而提质增效,以此提高中国学术的原创力和影响力。

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谆谆相告。新时代的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勤奋耕耘、扎实劳作,为人民做学问,为国家献智慧,以质量为先,奉献时代精品和传世佳作,绝不辜负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期望。